“借出”小小身份證竟能惹來大禍——一網絡電信詐騙案揭開身份信息迷蹤
一張花200元-500元收購來的身份證就能幫詐騙團伙收取、洗白上百萬詐騙贓款;隨意借出身份證竟能惹來涉案千萬元官司……近日,重慶市渝北區(qū)公安分局聯合福建廈門警方打掉一網絡詐騙犯罪團伙。犯罪嫌疑人通過收購來的身份證偽裝身份行騙,用這些身份證辦理大量銀行卡,用來收取被詐騙人的錢財、洗白詐騙“黑金”。相關人士認為,透過這樣一起典型網絡詐騙案,可以清晰地看到買賣身份證信息給社會和他人帶來的嚴重危害,折射出身份證管理和提高公民誠信意識的重要性。
小小身份證成為詐騙團伙大“幫兇”
今年2月,重慶渝北區(qū)公安分局聯合福建廈門警方成功打掉一買賣身份證信息違法犯罪團伙,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3名,查獲上百套身份證和銀行卡。
經調查,從2018年12月起,該犯罪團伙主要犯罪嫌疑人羅某軍、任某等人通過網絡聯系到境外一網絡電信詐騙團伙,對方主要收購身份證信息和以此辦理的銀行卡,要求銀行卡必須在3個月內真實有效,每套證件刨除成本純利800元以上。因為這一生意比簡單買賣身份證信息利潤還要高,于是羅某軍等人開始糾集社會閑散人員,瞄準進城務工人員群體收購身份證,向該團伙大量提供身份證信息和銀行卡。
為了打消務工人員顧慮,羅某軍等人大多利用老鄉(xiāng)關系在外來務工人員中收購身份證,對外稱之為“借”,給務工者的錢被稱為感謝費。每收一張身份證他們會給予200-500元不等,約定使用期限3個月。羅某軍等人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收購了數百張身份證,獲利5萬多元。
然而,一張200-500元就能收來的身份證卻能幫助詐騙團伙收取、洗白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詐騙“黑金”。公安部門查實,這一境外網絡電信詐騙團伙一方面利用這些銀行卡收取被詐騙人的錢,并把詐騙資金在大量銀行卡間進行十分復雜的轉進轉出,試圖“洗白”贓款,增加公安調查難度;另一方面利用真實的身份信息偽裝自己,騙取被詐騙人的信任。失控后的小小一張身份證成為詐騙團伙大“幫兇”。
管理身份信息意識薄弱給違法犯罪提供了土壤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嚴重忽視身份信息重要性給犯罪分子得以大量買賣身份信息提供了社會土壤。
“身份證放著也是放著,借給老鄉(xiāng)還能得到幾百塊錢,多好的事情啊。”“就是借給他一下,回頭我可以掛失補辦,對我沒啥損失。”“用下我的身份證能有多大事?”重慶渝北區(qū)公安分局刑偵支隊民警李寧寧說,這些回答在警方對涉案外來務工人員的詢問中大量出現。很多人都是在自身利益受損或引發(fā)嚴重后果后,才意識到身份信息妥善管理的重要性。
2016年,重慶巴南區(qū)李某將自己的身份證借給了曾供職的單位,沒想到該單位用李某身份信息與當地一家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簽訂了價值千萬的9套房屋購買合同,約定違約金30多萬元。因為李某原所在單位未能履約,李某被房地產企業(yè)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違約金。后來雖經法庭調解,李某與房地產企業(yè)達成共識化解了糾紛,但一不小心就官司纏身才讓李某認識到妥善保管身份證的重要性。
李寧寧說,除了上述隨意借出身份證件的情況,現實生活中輕易泄露自己身份證信息的情況更為多見。比如在使用各種網絡App軟件時輕易留下自己的身份信息、聯系方式,在朋友圈“曬圖”時把身份證也拍了進去,網絡聊天中把自己的身份信息發(fā)給對方……很多人對自身身份信息保護不夠重視,給犯罪分子竊取個人信息留下了很大空間。
嚴懲戒、抓誠信維護身份信息安全
相關人士建議,有效保護個人身份信息安全,當前亟待進一步加大對買賣個人身份信息行為懲戒力度,并從提高社會誠信建設水平入手,提高個人妥善管理自身身份信息的意識。
根據《居民身份證法》的規(guī)定,購買、出售居民身份證的,一經查出,將被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利用身份信息從事犯罪活動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辦案人員認為,目前在打擊利用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中,對出賣本人身份信息的行為懲處力度不足,建議應加大依法懲戒力度。
重慶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表示,售賣自己身份信息的行為不僅違法,而且也是嚴重失信的表現。現代社會身份證不僅是證明個人身份的一張卡片,同時也是個人信用背書的重要憑證。銀行憑借身份證等相關信息才會辦理信貸業(yè)務、公司憑借身份信息才能開展相關經營業(yè)務。所以將自己身份證隨意借出甚至賣出牟利,實際上等同于將自己的信用轉讓他人,不僅違法風險很高,而且自己的信用也將大打折扣。應從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角度,將未盡到妥善管理身份信息造成他人利益受損的行為列入失信懲戒對象,不斷提高居民保護個人身份信息的意識。(新華社記者陳國洲)
一張花200元-500元收購來的身份證就能幫詐騙團伙收取、洗白上百萬詐騙贓款;隨意借出身份證竟能惹來涉案千萬元官司……近日,重慶市渝北區(qū)公安分局聯合福建廈門警方打掉一網絡詐騙犯罪團伙。犯罪嫌疑人通過收購來的身份證偽裝身份行騙,用這些身份證辦理大量銀行卡,用來收取被詐騙人的錢財、洗白詐騙“黑金”。相關人士認為,透過這樣一起典型網絡詐騙案,可以清晰地看到買賣身份證信息給社會和他人帶來的嚴重危害,折射出身份證管理和提高公民誠信意識的重要性。
小小身份證成為詐騙團伙大“幫兇”
今年2月,重慶渝北區(qū)公安分局聯合福建廈門警方成功打掉一買賣身份證信息違法犯罪團伙,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3名,查獲上百套身份證和銀行卡。
經調查,從2018年12月起,該犯罪團伙主要犯罪嫌疑人羅某軍、任某等人通過網絡聯系到境外一網絡電信詐騙團伙,對方主要收購身份證信息和以此辦理的銀行卡,要求銀行卡必須在3個月內真實有效,每套證件刨除成本純利800元以上。因為這一生意比簡單買賣身份證信息利潤還要高,于是羅某軍等人開始糾集社會閑散人員,瞄準進城務工人員群體收購身份證,向該團伙大量提供身份證信息和銀行卡。
為了打消務工人員顧慮,羅某軍等人大多利用老鄉(xiāng)關系在外來務工人員中收購身份證,對外稱之為“借”,給務工者的錢被稱為感謝費。每收一張身份證他們會給予200-500元不等,約定使用期限3個月。羅某軍等人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收購了數百張身份證,獲利5萬多元。
然而,一張200-500元就能收來的身份證卻能幫助詐騙團伙收取、洗白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詐騙“黑金”。公安部門查實,這一境外網絡電信詐騙團伙一方面利用這些銀行卡收取被詐騙人的錢,并把詐騙資金在大量銀行卡間進行十分復雜的轉進轉出,試圖“洗白”贓款,增加公安調查難度;另一方面利用真實的身份信息偽裝自己,騙取被詐騙人的信任。失控后的小小一張身份證成為詐騙團伙大“幫兇”。
管理身份信息意識薄弱給違法犯罪提供了土壤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嚴重忽視身份信息重要性給犯罪分子得以大量買賣身份信息提供了社會土壤。
“身份證放著也是放著,借給老鄉(xiāng)還能得到幾百塊錢,多好的事情啊。”“就是借給他一下,回頭我可以掛失補辦,對我沒啥損失。”“用下我的身份證能有多大事?”重慶渝北區(qū)公安分局刑偵支隊民警李寧寧說,這些回答在警方對涉案外來務工人員的詢問中大量出現。很多人都是在自身利益受損或引發(fā)嚴重后果后,才意識到身份信息妥善管理的重要性。
2016年,重慶巴南區(qū)李某將自己的身份證借給了曾供職的單位,沒想到該單位用李某身份信息與當地一家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簽訂了價值千萬的9套房屋購買合同,約定違約金30多萬元。因為李某原所在單位未能履約,李某被房地產企業(yè)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違約金。后來雖經法庭調解,李某與房地產企業(yè)達成共識化解了糾紛,但一不小心就官司纏身才讓李某認識到妥善保管身份證的重要性。
李寧寧說,除了上述隨意借出身份證件的情況,現實生活中輕易泄露自己身份證信息的情況更為多見。比如在使用各種網絡App軟件時輕易留下自己的身份信息、聯系方式,在朋友圈“曬圖”時把身份證也拍了進去,網絡聊天中把自己的身份信息發(fā)給對方……很多人對自身身份信息保護不夠重視,給犯罪分子竊取個人信息留下了很大空間。
嚴懲戒、抓誠信維護身份信息安全
相關人士建議,有效保護個人身份信息安全,當前亟待進一步加大對買賣個人身份信息行為懲戒力度,并從提高社會誠信建設水平入手,提高個人妥善管理自身身份信息的意識。
根據《居民身份證法》的規(guī)定,購買、出售居民身份證的,一經查出,將被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利用身份信息從事犯罪活動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辦案人員認為,目前在打擊利用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中,對出賣本人身份信息的行為懲處力度不足,建議應加大依法懲戒力度。
重慶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表示,售賣自己身份信息的行為不僅違法,而且也是嚴重失信的表現。現代社會身份證不僅是證明個人身份的一張卡片,同時也是個人信用背書的重要憑證。銀行憑借身份證等相關信息才會辦理信貸業(yè)務、公司憑借身份信息才能開展相關經營業(yè)務。所以將自己身份證隨意借出甚至賣出牟利,實際上等同于將自己的信用轉讓他人,不僅違法風險很高,而且自己的信用也將大打折扣。應從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角度,將未盡到妥善管理身份信息造成他人利益受損的行為列入失信懲戒對象,不斷提高居民保護個人身份信息的意識。(新華社記者陳國洲)
- APP自動續(xù)費陷阱多 消費者警惕繳納“記憶稅”(2024-11-12)
-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fā)布消費提示:當心國產水果披上“洋外衣”(2024-10-23)
- “華佗回春寶典”傍名醫(yī)宣傳功效(2024-09-04)
- 山東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酒鬼花生、蜜三刀等(2024-08-23)
- 上海市消保委測評寵物零食:寵德萊等4款自制寵物零食細菌超標(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