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價格打折安全不打折
前不久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規(guī)定,食品經營者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集中陳列出售。以此為由頭,有媒體對當下國內臨期食品市場狀況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需要引起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從媒體報道看,目前國內許多消費者甚至一些食品經營者仍搞不清臨期食品的概念,對其存在錯誤認識。比如,有人認為臨期食品是“快要壞了的食品”“安全性不能保障的食品”?;诖?,他們對待臨期食品往往持否定、拒絕的態(tài)度,遇到臨期食品會當垃圾丟掉,當然也不會主動購買。這種態(tài)度和行為與“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時代風尚相抵牾,顯然是不可取的。
之所以產生這種誤讀,主要原因是對臨期食品的“期”字理解不到位。事實上,“期”即指保質期。而所謂臨期食品,就是指接近保質期限的食品。根據(jù)2011年發(fā)布的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保質期是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也就是說,只要按標簽要求貯存,在保質期的任何時間段內的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正常食用的。
除了“期”字,一些人對“保”字的理解也模糊不清。保質期的“保”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就食品本身而言,指其保持品質的特性;一是就廠商責任而言,指其對產品品質的保證。從后一層意思說,“保質期”指廠商對產品保持完好品質的負責任時間。簡單說,在保質期內,如果產品出了某些方面的問題,廠商是負責的(如面包發(fā)霉了,廠商可以負責退換);而出了保質期,廠商對某些問題就不再負責(如過了保質期面包發(fā)霉,廠商就不管退換了)。
不管是基于哪個角度,保質期均不與“食品壞掉”這種狀況直接關聯(lián)。從市場實際看,保質期更多與廠商的責任掛鉤。實際上,政府對食品保質期提出要求,也只是規(guī)定了廠商需要在預包裝上標注保質期,而并不規(guī)定保質期的期限長短。具體產品的保質期究竟標多長時間,完全由廠商自己決定。廠商擁有“保質期自由”會否導致其亂標呢?一般不會。若將食品保質期標長一些,會面臨兩個風險:一是保質期內食品出問題的概率增加,產生消費糾紛會損及廠商市場聲譽;二是在保質期內食品口感、風味等會下降,影響消費體驗。
出于利益考慮,廠商對待食品保質期是相當慎重的。廠商期待的理想狀態(tài),是從食品出廠到銷售完成的周轉時間遠少于保質期。如果出現(xiàn)某食品快到保質期限了而仍未能銷售完成,即成為臨期食品的情況,則一定是廠商供應鏈管理出現(xiàn)問題。而出現(xiàn)臨期食品,廠商則要面臨另一個管理問題,即如何處置它們。一般而言,廠商會有兩種思路:一是繼續(xù)正常銷售這些臨期食品,直到其完全到期,之后回收,按規(guī)定要求銷毀;二是對臨期食品進行降價促銷,盡快盡多地將它們賣出去。業(yè)內人士表示,現(xiàn)在更多的食品廠商選擇后一思路處理臨期食品,是利益權衡的結果,相比正常銷售(一般結果是銷量較少),降價促銷不僅能獲得更大的銷量從而彌補利益損失,而且還能契合厲行節(jié)約風尚,可謂一舉兩得。
從媒體報道看,目前國內臨期食品市場行情逐漸向好,表明人們對此類食品的認可度在提高。不過,臨期商品有市場,還需要質量安全托底,做到價格打折安全不打折。這就要求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臨期商品作出更為明確細致的規(guī)定,強化約束力。市場監(jiān)管部門要督促企業(yè)嚴格執(zhí)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和保質期標識等規(guī)定,嚴查臨期、過期食品翻新銷售。對電商平臺也應加強規(guī)制,以防范臨期食品給消費者權益帶來侵害。
前不久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規(guī)定,食品經營者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集中陳列出售。以此為由頭,有媒體對當下國內臨期食品市場狀況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需要引起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從媒體報道看,目前國內許多消費者甚至一些食品經營者仍搞不清臨期食品的概念,對其存在錯誤認識。比如,有人認為臨期食品是“快要壞了的食品”“安全性不能保障的食品”?;诖?,他們對待臨期食品往往持否定、拒絕的態(tài)度,遇到臨期食品會當垃圾丟掉,當然也不會主動購買。這種態(tài)度和行為與“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時代風尚相抵牾,顯然是不可取的。
之所以產生這種誤讀,主要原因是對臨期食品的“期”字理解不到位。事實上,“期”即指保質期。而所謂臨期食品,就是指接近保質期限的食品。根據(jù)2011年發(fā)布的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保質期是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也就是說,只要按標簽要求貯存,在保質期的任何時間段內的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正常食用的。
除了“期”字,一些人對“保”字的理解也模糊不清。保質期的“保”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就食品本身而言,指其保持品質的特性;一是就廠商責任而言,指其對產品品質的保證。從后一層意思說,“保質期”指廠商對產品保持完好品質的負責任時間。簡單說,在保質期內,如果產品出了某些方面的問題,廠商是負責的(如面包發(fā)霉了,廠商可以負責退換);而出了保質期,廠商對某些問題就不再負責(如過了保質期面包發(fā)霉,廠商就不管退換了)。
不管是基于哪個角度,保質期均不與“食品壞掉”這種狀況直接關聯(lián)。從市場實際看,保質期更多與廠商的責任掛鉤。實際上,政府對食品保質期提出要求,也只是規(guī)定了廠商需要在預包裝上標注保質期,而并不規(guī)定保質期的期限長短。具體產品的保質期究竟標多長時間,完全由廠商自己決定。廠商擁有“保質期自由”會否導致其亂標呢?一般不會。若將食品保質期標長一些,會面臨兩個風險:一是保質期內食品出問題的概率增加,產生消費糾紛會損及廠商市場聲譽;二是在保質期內食品口感、風味等會下降,影響消費體驗。
出于利益考慮,廠商對待食品保質期是相當慎重的。廠商期待的理想狀態(tài),是從食品出廠到銷售完成的周轉時間遠少于保質期。如果出現(xiàn)某食品快到保質期限了而仍未能銷售完成,即成為臨期食品的情況,則一定是廠商供應鏈管理出現(xiàn)問題。而出現(xiàn)臨期食品,廠商則要面臨另一個管理問題,即如何處置它們。一般而言,廠商會有兩種思路:一是繼續(xù)正常銷售這些臨期食品,直到其完全到期,之后回收,按規(guī)定要求銷毀;二是對臨期食品進行降價促銷,盡快盡多地將它們賣出去。業(yè)內人士表示,現(xiàn)在更多的食品廠商選擇后一思路處理臨期食品,是利益權衡的結果,相比正常銷售(一般結果是銷量較少),降價促銷不僅能獲得更大的銷量從而彌補利益損失,而且還能契合厲行節(jié)約風尚,可謂一舉兩得。
從媒體報道看,目前國內臨期食品市場行情逐漸向好,表明人們對此類食品的認可度在提高。不過,臨期商品有市場,還需要質量安全托底,做到價格打折安全不打折。這就要求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臨期商品作出更為明確細致的規(guī)定,強化約束力。市場監(jiān)管部門要督促企業(yè)嚴格執(zhí)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和保質期標識等規(guī)定,嚴查臨期、過期食品翻新銷售。對電商平臺也應加強規(guī)制,以防范臨期食品給消費者權益帶來侵害。
- 汽車芯片認證體系再升級5項認證認可行業(yè)標準立項獲批 (2025-04-11)
- 色如碧玉小青團 長久軟糯為哪般(2025-04-10)
- “優(yōu)化消費環(huán)境三年行動”系列報道新消費場景拓展勢頭迅猛 (2025-04-09)
- 家庭可視門鈴不該隨心所欲(2025-04-08)
- “優(yōu)化消費環(huán)境三年行動”系列報道特色伴手禮助力激發(fā)消費新動能 (2025-04-08)